高跷舞蹈
民间艺术高跷会
您的当前位置: 首 页 >> 新闻中心 >> 行业新闻

民间艺术高跷会

发布日期:2020-03-18 作者: 点击:

踩高跷,是汉族传统民间活动之一。踩高跷俗称缚柴脚,亦称“高跷”、“踏高跷”、“扎高脚”、“走高腿”,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,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。高跷秧歌

高跷多为木质,一般是用硬度比较大的槐树木制成。高跷上有木托和踏板。木托是为了使人站立在高跷上更加稳固,踏板是人的脚踩方之处。人站立在踏板上,用布条或绳子绑在腿上。高低要看各人的表演技能而定,人在高跷上表演各种动作,所以称为“踩高跷”。


关于踩高跷还有两种传说。一种说是以滑稽著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,一次出使邻国,邻国国人都要笑他身材矮小,他就装一双木腿,顿时高大起来,弄得那国君臣啼笑皆非。他又借题发挥,把外国君臣挖苦一顿,使得他们还狼狈。据此,踩高跷活动由此流传民间。另有一种传说,是把踩高跷与同贪官污吏作斗争联系在一起。


从前,有座县城叫两金城,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,每年春节都联合办社火,互祝生意兴隆,五谷丰登。不料来个贪官,把这看作是一个发财的机会,就说,凡是进出城闹社火的,每人都要交三钱银。人们不交,他就关城门,挂吊桥。但仍难不住聪明的人,他们就踩着高跷 。翻越城墙、过护城河,继续欢度春节,乐在其中。


高跷在中国北方流传甚广,种类也比较繁多,精彩骇人。高跷属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,艺人们腿绑高跷,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,舞姿以雄健、惊险为主。仅以道具'跷'而言,分高、中、低“跷”三种。

高跷秧歌怎么样

高“跷”达丈余,惊险挺拔,手能触天,多为跷队之领头,低“跷”动作剽悍复杂,花样繁多,一面大旗被跷手舞得哗啦啦直响,而且在跷上还能表演各种节目,如杂技、魔术、地方戏、武术表演等,有强烈的感情色彩,表演起来惊心动魄,多为跷队之主体。而中“跷”既有高“跷”之险又有低“跷”之“花”,为跷队中所不可缺少的部分。在高跷传统之中,还有大规模的表演,尤其是成群结队的儿童脚踩高跷列队演练,很是好看。传统的高跷不但服装精美艳丽,还装扮着很多传统的戏剧演员的表演。如西游记里的人物,白蛇传里的人物等等。各队除了两侧是高跷队外,中间还有一些跑旱船、骑毛驴、老汉背妻等徒步表演,给高跷队又增添了另一种色彩。


对于高跷的起源,学者们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、与不同民族地域的生活有关。据历史学家的考证,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,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;考古学家认为,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跷起舞形象的字。两者可互相印证。从种种的资料考究看来,高跷是与传统的民族地域生活有关,那表演的动作都与狩猎、捕鱼、劳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。


我们本地的高跷表演有双跷、单跷之分。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,以便展示技艺;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,便于上下,动态风趣。其表演又有“文跷”、“武跷”之分,文跷重扮象与扭逗,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;一般文跷要高,因为他的表演不需要大的动作 ,主要表演走唱,有简单的舞蹈动作;武跷要低,更重炫技功夫, 要翻跟头、表演倒立、跳高桌、叠罗汉、劈叉等动作,打把式更灵活多变。各地高跷,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。高跷的高度不一,高跷低的低至数寸,高的高至七八尺,特殊表演的高跷的高度达到一丈五尺甚至一丈八尺。平时,高跷以四尺左右的高度为多见。


小时候,一到快要过年的时候,很多的村都成立高跷队,我们村没有,但是村里会请来邻村有名的高跷队来村里巡演,他(她)们伴随着鼓点,扭动着身躯,舞动着扇子和手帕,真是有翩翩起舞和婀娜多姿的美妙,高跷队在村子里宽大的街巷里演,到了有钱人家或者图喜庆的家门口,主人都会掏点钱,让演员们多耍一会儿,那时候,高跷会演多久,我们这些孩子就跟着走多久,有时候甚至跟着进卸妆的大队部,直到他们离开!

看吧,每到年初一开始,踩高跷的来了,年,真正的沸腾了。

他(她)们除了正常的衣着打扮外,一手拿着扇子,另一只手里还要拿着灯笼,边走边扭还要作其他的动作和表演,而且在翻腾、跳越时手里的灯笼还不能灭。特别是那些踩矮高跷的,还要弯腰叨花,动作惊险,技艺高超,人群中不时的爆发出阵阵的掌声和喝彩声。整个街上,鞭炮声、锣鼓声、唢呐声震耳欲聋。


现在,物质文化生活更加富足了。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电视,欣赏歌舞,看文艺演出,可是说不出是怎么回事,每到过年的时候,我还总是怀念那踩高跷的喜庆日子。

还有,演高跷的上一代人年纪大了,年轻人又不爱学,许多动作,技艺都失传,高跷这种民间艺术的传承也令人堪忧!
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hcgq.org/news/388.html

相关标签:

最近浏览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