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跷舞蹈
第11代传人与高跷会的苦与甜
您的当前位置: 首 页 >> 新闻中心 >> 行业新闻

第11代传人与高跷会的苦与甜

发布日期:2019-03-14 作者: 点击:

腿绑一米多高木制踩脚,身穿上五彩戏曲行头,一席人盛装亮相,走街窜巷、翩翩起舞……这种传承于古老民间的“舞蹈”——高跷表演在北臧村镇皮各庄村已经有280多年的历史。艺术团作品


皮各庄有支从古传承至今的高跷会,从清朝1734年开始,经历过清朝时的兴盛,也曾因为历史原因被迫停演过,然而凭着对高跷表演的热爱、对人才的尊重、以及对传承祖先技艺的重视,皮各庄人高跷会满载着荣誉一路走到今天。每到逢年过节,庙会期间就会有高跷会的队伍踩街表演,演员技艺精湛,欢天喜地,场面锣鼓喧天,热闹非凡!回顾孙红军与高跷会结伴同行的日子,有苦也有甜。


皮各庄高跷会,誉满京南,京城内外,都尽知其然。“高跷会的绝活造诣精深。可以说,老一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跷艺绝活,扮相里有‘妙龄女郎’,‘翩翩公子’,也有‘蓑翁渔翁’,‘牧童哪吒’,每个角色都有神功,集合在一高跷会这个团体里,更为整个村增添了光荣。”年过五旬的孙红军,是大兴区北臧村镇皮各庄村高跷会第11代“掌门人”,自打1980年进入高跷会那一年开始,便与高跷会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别看他年纪一大把,但踩起高跷来,身段不亚于年轻人,从17岁开始踩高跷,到现在已有40多年,高跷已经成了孙红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而且每场演出,他很少缺席。

艺术团作品

“打小看着老一辈们表演,觉得很好玩,也非常好奇。回到家里把板凳腿锯掉绑在腿上,没想试着试着就试走成功了,之后便跟老一辈拜了师。 ”孙红军说,从那以后他便每天跟着老一辈在家门口练习,琢磨高跷中的每一个动作,渐渐上路,越练越好。


高跷队有一位老前辈王庭起,更是身怀绝技。在一次高跷竞技比赛中,面对着高悬着的两米高二尺宽的木桥和一块上桥的跳板,在很多选手都挑战上桥却相继失败的情况下,老爷子仔细观察、总结前人失败的经验,用超人的悟性和过人的功夫改大步为碎步,一路顺达桥巅,来了一个“鹞子翻身” 落地之后又顺势做个“苏秦背剑”,紧接着余兴不减舞扇翩翩。


皮各庄的高跷会如今由第10-12代的祖孙三代传承人守护着,最年迈的已年过70,最年轻的也有35,组成队员年龄越来越大,高跷会还要发展,如何传承成为摆在大家面前最为严峻的问题,不能眼看着老一辈的艺术就此断送,更不能让近三百年高跷会历史文化就要就此终结。


每每想到此,孙红军和高跷会的大家便辗转反侧,彻夜难寐。于是,他与会里苏广财、刘兴亮、王桂莹几位管理员共同商量,在村里广泛招揽人才,壮大高跷会队伍。在常年招收高跷队成员的同时,他挨家挨户寻找村里悟性好的年轻人,只要条件满足,只要对高跷文化感兴趣,孙红军都争取他加入高跷会。有的队员因为一些原因脱队、离开,他就一遍一遍的给队员打电话或者到队员家里苦口婆心的尽力劝说,并尽量提供帮助,消除队员的顾虑,争取队员早日归队。就这样,在孙红军的努力下,皮各庄高跷会的队伍在不断的壮大,队员们向心力很强,更加热爱这个集体了。


高跷表演广受欢迎,与成员之间密切协作、合理分工是分不开的。演员在前方施展绝活,引来阵阵掌声;打鼓的、敲锣的、吹拉弹唱的老伙计们跟在队伍的后面,给高跷会增添热闹的气氛;演出后几个老同志整理衣服和道具,年轻的队员彼此为演员们卸妆、打洗脸水。一切那么井然有序、互助友爱。


高跷会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,离不开皮各庄一、二、三村和镇政府领导的支持、离不开老同志们的帮助、离不开学员们的努力。作为队员和管理人员,孙红军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皮各庄的传统曲艺高跷会搞好,让它能够一代一代的继续传承下去,让传统文化在这片土壤上传承、发扬!
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hcgq.org/news/376.html

相关标签:

最近浏览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