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跷舞蹈
海城高跷艺术特色
您的当前位置: 首 页 >> 新闻中心 >> 行业新闻

海城高跷艺术特色

发布日期:2019-07-28 作者: 点击:

海城高跷是地秧歌与高跷相结合的产物。初为两足落地,民族高跷秧歌


海城高跷

平地秧歌,清咸丰年间变为高跷,后经不断创新,逐步完善。海城高跷的主要角色以“四梁四柱”为中心,即头跷、二跷、老生、老㧟、上装、下装等,表演形式从“起鼓”,到“过街楼”、“骑象”、“大场”、“小场”,最后是“下武场”。表演题材基本源于生活,多为群众喜爱的戏曲和神话故事。以手绢、彩扇、烟袋、马鞭等为道具,脸谱化装比较夸张,装束多以大红大绿为主调,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。音乐以唢呐和锣鼓乐为主,曲牌有“满堂红”、“大姑娘美”、“句句双”等。表演风格火爆热烈,欢腾奔放,优美抒情,风趣诙谐,雅俗共赏。这些风格特点,充分体现在“扭、浪、逗、相”等表演技法中。

“扭”是海城高跷的基本技法,民间一向有扭秧歌之称。海城高跷以“交替花”为基本扭法,将“挽、片、掏、打、缠”等腕部的动作和前踢步、后踢步等步法交替运用,配之以鼓乐,形成了千变万化的高跷扭法,生动体现了人民群众勤劳勇敢,朴实乐观的精神风貌。

民族高跷秧歌

“浪”是海城高跷的审美标准,评价一位演员扭得好谓之“浪的好”。民间艺人将高跷的审美标准概括为“稳中浪,浪中美,美中俏,俏中哏”12个字。

“俏”主要表现在舞蹈节奏的变化之中,通过动作的大小、快慢、强弱、缓急、收放、动静、轻重的对比,构成动作上的俏劲,表现出高跷泼辣明快,俏皮可爱的艺术特色,给人以艺术美的感染。“俏中哏”多出现在动作之尾,在一收的瞬间静止中表现出动态美,动得快,收得急,动中有静,静中有动。

“逗”是海城高跷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表现手段,以逗来抒情达意,逗哏成趣。逗是人物感情色彩的渲染,也是海城高跷表演艺术的核心。人们常说:“不逗不为秧歌,逗得不活不为能手”。高跷表演中,逗最为引人入胜,“逗而不俗,趣而不丑”,逗得风趣而不庸俗。

“相”即“鼓相”,是“叫鼓、亮相”的简称。它借鉴、吸收戏曲中“亮相”的表演程式,在一定锣鼓套的配合下做一个优美(或英俊、威武、滑稽)的瞬间静止造型。鼓相使高跷表演跌宕起伏,动静有致,神韵十足,呈现出异常热烈的气氛。
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hcgq.org/news/378.html

相关标签:

最近浏览: